11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大学生节,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借节日氛围张扬青年人的个性,展现校园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以骑行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青春,11名大学生28天骑行拉萨、4名大学生穿越滇藏线等都成为焦点。“在路上”更是成为了一代青年为追寻梦想永不停息的口号。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中国就出了一个全球第一的徒步和骑行环游世界的旅行家。他叫潘德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红帮裁缝”之家,为洗雪中国“东亚病夫”之耻,1930年从南京出发,历经7年,潘德明走过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携带一本自制的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便开始他漫长而艰辛的旅途。在巴黎,潘德明遇到了在此地养病的张学良将军,得到了将军支持及“壮游”的鼓励。这本珍贵《名人留墨集》中共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但就在他结束全程回到南京的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这一壮举在战火硝烟中沉入历史,鲜为人知。但是他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勇气却未曾被泯灭和遗忘。
从最初的8人“亚细亚步行团”到最后只身一人完成环球全程,潘德明身体力行摘下了“东亚病夫”的标签。不畏艰辛、勇敢执着,化热血豪情于切身行动,更以个人微小之力证明了大中华的力量。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正是当代社会应有的境界,是社会应有的责任,更是时代青年们应该传承和共同维系的民族净胜。正如近日,我们在微博上重新看到的潘德明的“旅行世界自叙”上所说的那样:“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同时,潘德明的环球旅程也在微博上广为流传,希望这个被遗忘的民族英雄能够被广大民众所了解,让他的精神能够被更多的人传承。
潘德明先生的骑行经历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更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是时代新青年的偶像,那种坚强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是青年一代应该传承和发扬的。这样的一种精神也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所在。作为当代最有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青年人应当坚持自己的理想,发扬潘德明精神,勇往直前,不断的攀登时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