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的白龙潭,自汉世既有以应龙能致云雨之说。不长的沟壑里,郁郁葱葱中透着无尽的灵气。据说北宋苏辙曾到此一游,并留下“白龙昼饮潭,修尾挂后壁”的诗句。大清帝国时,这里又是历代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的中歇地,那时的“行宫”现在依然静静的安卧在峡谷的一角、古树密林的怀抱中。老妈在密云生活了近三十年,但是为了抚养我们几个,基本上没有走出过县城。现已八十一高龄了,做子女的再不带着她老人家转转曾经身边的山山水水,确实不孝之过呀。于是,和哥哥姐姐们简短的电话沟通,陪着老妈驱车来到了这个充满传说的胜地、佛地。之所以说是胜地,这里三潭泻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年年临此游览避暑。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传说中的小白龙抬头的日子,成千上万的白龙信徒会耸聚于此,观赏那古松石上长、古刹石上修、古潭石上涌、古像石上刻的同时,用遐想去感受小白龙英俊伟岸的骄姿。说她是佛地,从那回荡山谷的梵音中不难感受。虽然已经见不到宋代修建的四殿十八亭,但是近年修复的大雄宝殿依然显现出佛理的高深。原本白龙修炼属于道家之列,那为什么在白龙生活的地方,又兴旺着西来的佛教呢?也许这就是佛道合一、祥和济世吧。
现在的白龙潭,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归属了个人。把这么一个充满传奇的灵地卖给信徒,由于不明事理,也就不敢妄加评论。倒是感觉这环境变的整洁、优美的许多,也就没有心思去想她的所有权了。本来嘛,佛、神、道是不存在所有权的,他(她)们属于所以的信徒、属于热爱生活、善礼的信徒。我们一行谈不上信徒之说,但是敬仰之情是犹生的。所以,我们不仅来拜访这里神灵、感悟这里的传说,而且也住在这里的农家院了。
不大的村子里,有着十几家的民俗院落供游人下榻。聪明的农民,很会利用祖宗们提供的发财机会。在北方少见的二层砖瓦房,在这里悄然出现了。我们下榻的这家,二层砖瓦房有十间,每间房子里摆着四张木板床,院落的南边还有两间土炕房。主人是中年的夫妇俩,热情的张罗已经感受不到农村的憨厚了,为什么呢?讨价还价的计算,憨厚已经被孔方兄替代了。到是来此的城里人,显得大方豁达。不仅不用找零钱,而且还会额外的多给些散碎银两的。比如我们,原预定了五间房,后来哥哥为了照顾老妈,没有让老妈独住一室,所以就退了一间房。第二天结帐的时候,看似憨厚的夫妇一再强调:要不我们还能拉到客人呢......算了,没住也给他钱吧,出来游玩不想让这事影响了心情。这里平时每个人是20元的,节假日了,涨到了每人四十元,没有卫生间不说,褥子薄的咯腰、被子还潮湿酶味儿。说实在的,下次是不会在住农家院了。好在老妈的心情非常的好,也许是她老人家出自农村吧,一个劲儿的说,这里比老家强多了。举家伴游的目的不就是哄她老人家高兴嘛,所以看着我们老太君惬意的笑容,些须的不痛快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第二天清晨,带着老妈来到了白龙潭深处,全家人围在一起听我从书上和老乡那里听到了讲解:
白龙潭,距密云经古北口至承德的古御道十余华里,自汉室以“应龙能致云雨”之说,就被崇拜和建设,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过从元代至明清几百年间的建设,白龙潭古建林立,香火旺盛,以龙泉寺和五龙祠为中心,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最辉煌年代应为清朝康乾时期,传说有四殿十八亭台及大戏楼等,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龙潭沟谷中。在其鼎盛时期,乾隆帝从派官祭龙、为民祈雨到亲临祭潭,进而形成了每年二、八月祭龙的皇家典制;乾隆帝赐曹天印半朝銮驾使其每年六月十五办会代为祭坛。参考康熙帝在密云与村民交谈,避暑山庄选址,不毁农家田宅;并参考乾隆帝《罪己诏》中检讨一生出巡扰民,内心不安。白龙潭皇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敬龙亲民。而在当地的传说中白龙潭封潭开潭非常灵验:封潭指沙子把潭填满。上游的河里,不知道哪里来那么多沙子,象沙米一样,流进潭里,直到把三潭填满,大约四五天时间。以后再发多么大的水,沙子也冲不走了。而开潭正相反。些许下点雨,上游流下清凌凌的水,沙子在潭里,象有人用棍子搅,随着水旋转着,流出去了,潭里只留下干干净净的水。开潭比封潭快,只需两、三天。据说封潭开潭是对潭的保护。冯军、奉军打仗的时候,每当冯军占领时,就封潭。冯军一走,就开潭。日本来时封潭,日本投降时开潭,中间没开过潭。这也说明了白龙潭的灵验。
每年的三月三附近,上游流下水来,之后的某一天,一声巨响,大块大块的冰从潭里被掀出来,动静很大。传说是白龙在东海休息了一冬,带足了一年的雨水回来了。所以庙会就选在三月三。围绕白龙潭的传说都是从白龙的传说开始,
关于白龙的身世来历,民间有四种说法。
不明说。不言白龙出处,只说白龙为一白衣俊男出现在当地。
北海说。白龙原住北京的北海,明朝时因皇帝朱棣派刘伯温在北京建都,不便于在北京居住,遂出北京东行,溯潮河、清水河而上,来至白龙潭。
龙宫说。此说白龙与黑龙同为龙子,黑龙年长为兄,白龙为弟。奉父东海龙王之命,到燕山利民。行至密云地界,黑龙北入云蒙山居黑龙潭,白龙进雾灵山安身于白龙潭,哥俩各镇一方。
沙场说。有老人说白龙是从白龙沟向南过梁二里左右的龙堂子来的,原因是这儿的地方好。
关于白龙的形象,各说比较统一,均为白衣英俊小伙。只是在传说之外有人说五龙祠里的白龙形象为微笑着的白衣慈爱长者。这两种说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和愿望,一方面,人们希望白龙用青春的活力打败和镇住恶势力;另一方面,人们希望白龙有长者之风,宽仁厚待百姓。
时近中午了,在哥哥的倡议下,我们开始前往昌平区的乡居楼,还是农家宴。用意嘛,应该是两个:一是让老妈PK一下北京西北两地的农食不同,二是让老妈多转几个地方散散心。辗转的路途虽然都是柏油路,但是对八十多的母亲来说,也会感到劳累的。但是,善良慈爱的她老人家,非常的理解子女们的孝心,不仅没有显露出疲乏的样子,而且在脸上始终欣挂着开心的笑容,多么伟大、多么可亲可敬呀。天道是:
抚儿砺霜刻皱纹,
老来疼子毫厘深。
秋染硕果树叶红,
安祥笑看此黄昏。